风起东方,且声势渐盛。具象而论,即东方的文学、书画、服饰、饮食、雕刻、建筑、戏曲等,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当代社会烙上风格印记。2019 年 5 月底,《T》中文版将再度携手成都 IFS 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正是以风从东方来的时代背景为契机,探讨东方风格的在地传承与全球发展。《T》中文版将邀请到若干具有东方背景的设计师、艺术家,与我们一同见证风从东方来。本周,我们将走进 UCCA 的《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现场,一探影像世界中的东方与西方。
——《T》中文版编辑部
1989 年,布罗茨基曾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致辞:「你们正在步入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关于事件的记录在矮化事件本身,这个由录像机、立体声播放机、遥控器、运动服和健身器材构成的世界,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让你们去重新体验你们自己或是他人的过去:罐装的欢乐征服了新的血肉。」如果当时布罗茨基对于未来的感知还仅限于商业文化发达的欧美国家,那么直到今天,「一种单一的全球文明」已经初见雏形。
Thomas Struth 的作品《佩加蒙博物馆 1,柏林 2001 年》作为展览的引子,似乎是在告诉入场的观众们,观看展览的行为本身即是当代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审视当代的同时当代也在审视我们。
作为展览引子的 Thomas Struth 的作品《佩加蒙博物馆 1,柏林 2001 年》
Olivier Christinat 拍摄于 2016 年日本街头的系列作品《具象 II》摆放的位置处于展览最眼前的入口两旁。如果把当代生活比作一种抽象的感官体验,作品则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的状态。作品中的人物群像即被一股无形的潮流牵引,又同时保留了个性化的表情流露。这一瞬间是当代生活中的常态,你也许刚刚、正在或是将要融入这样的人群。「摄影是我们再现生活的绝佳工具……摄影的本质与现实是如此一致。」通过镜头的捕捉和再现,这些摄影作品试图把观众带离当代生活的迷雾,观看的人与作品本身的交流构成了此次展览的价值所在。
展览最眼前的入口两旁的作品是 Olivier Christinat 拍摄于 2016 年日本街头的系列作品《具象 II》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一共分为 8 个章节,依次是蜂巢、一起孤独、流动、说服力、控制、断裂、逃离和下一章。集中呈现了来自亚洲、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和美洲的 120 多位摄影艺术家创作的 250 余幅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策展人 William A. Ewing 与容思玉(Holly Roussell)的精心编排,试图对历史学家尼尔 · 弗格森在《文明》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加以佐证和说明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穿着方式都大同小异:牛仔裤、运动鞋、T 恤……一个旨在为个人提供无限选择的系统最终使人类同质化,这是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悖论之一。」展览一方面呈现了不同文化叙事下的多样性,一方面对全球化所造成的个体异化和城市景观的单一性进行了揭示。
策展人 William A. Ewing 与容思玉
在「蜂巢」的章节里,摄影作品集中展现了 21 世纪以来城市生活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产生的变化。Roger Eberhard 的系列作品《标准》直观地展现了人们居住环境的同质化趋势,作者游历了 5 个大洲共 32 个国家,在每座城市的希尔顿酒店预定一个标准间,然后拍摄两张照片:一张是房间内的景象,而且总是采取相同的拍摄角度;另一张则是房间窗户外的景象。展览现场只展现了威尼斯、伦敦、上海、开普敦、莫斯科、东京、纽约、巴拿马城、墨西哥城、特拉维夫、巴黎、雅典、内罗毕、圣保罗、首尔共 14 座城市的拍摄作品。Eberhard 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去到陌生的国度体验不同的的文化,为什么却住在一成不变的地方?标准从何而来,由谁制定,地方色彩又如何能在标准化之中得到体现?这也许就像人们对于「城市士绅化」的反思一样,国际化的机场、星巴克咖啡、airbnb 民宿……这些标准化设计、干净整洁甚至趋同的人性化场所越来越成为我们看到的人工景观。到底是人们同时选择了这样的标准,还是这一标准不断地在世界各地被模仿和复制?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对这些环境感到压抑,并通过旅游的方式短暂地逃离到别处。
Roger Eberhard 的系列作品《标准》,图示为上海章节。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摄影师洪浩的《结算 2007 年 B》在「一起孤独」的章节中占据了很大的展示空间。作品是作者所拍摄的「我的东西」系列之中的一张,「从 2001 年开始,我把自己当日的消费物品一件一件扫描,然后将它们作为电子图像保存在电脑中,等到来年再做集锦连接。这是一个日复一日的记账工作,也是我对于生存经验的理解,揭示了当代文明的本质,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与我们的时代和谐共处。」从远处看这张照片,给你的艺术冲击性会很强,而凑近观察,你又会发现构成整个图片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和日用品。这像是对当代生活的某种隐喻 —— 那些貌似夺目而巨大的潮流内部实际上充满了朴素与平庸。
洪浩,《结算2007 B》,我的东西系列,2008,图片由佩斯画廊提供
消费主义在 21 世纪的终极体现便是把一切物质与精神都打包成胶囊进行贩卖。而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喜新厌旧」的快速更新。这些财富与欲望共同作用下的「垃圾」将何去何从,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问题。邢丹文的作品《断裂,A14》则关注了人类在自然景观中留下的集体印迹:电子垃圾。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这些看上去颇具美感的摄影作品背后实际上是在揭露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所带来的环境隐患。2002 至 2003 年间,作者多次前往中国南方的广东省。亲眼看到了那些以焚烧电脑和电子元件为生的中国工人,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都极其艰苦。平均每两年,我们的手机就会被淘汰,然后我们会去商店或是在网上购买新的手机。电脑、游戏机、手机和其他电子垃圾并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作用于人类。邢丹文的作品背后揭示了作为承受者的「亚洲工厂」在全球化狂欢中作出的牺牲。
邢丹文,《断裂,A14》
如果说邢丹文的作品聚焦于科技浪费本身的话,Chris Jordan 的作品《CF000774》(2009)则更进一步记录了这些浪费所造成的后果。「作为一个来自美国的消费者,我没有理由指指点点。但我明白,当我们思考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转向自身,在那里,可能存在着思想与行动上的进步。」Jordan 的这段带有自省的独白也许可以看作一种对于东西方边界的反思,在环境面前,是否存在国界和先后之分?还是当代生活所面临的困境是不同文化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空间上边界的融合与模糊如果是一种不可见的变化,那么个体与机器之间边界的模糊则是肉眼可见的。《工作!工作!再工作!》(2012)通过作者王庆松的编排和设计,展现了个体工作者与生产机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工作人员穿着病号服,吊着点滴,却依然坚守岗位,专心投入到工作之中。照片中的办公室可以是任何一家公司、建筑师事务所,或者是一家政府机构。王庆松通过加强作品的戏剧张力,进而探讨了「如果工作是以牺牲其他人的需求为代价,那么工作还值得被尊敬吗?我们可以划清个体空间和社会机器的边界吗?
王庆松,《工作!工作!再工作!》,出自「水磨石」系列
同样的思考也体现在日本作者冈本裕志的作品《招聘》(2014)中,冈本裕志在作品中致力于呈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2013 年的时候,摄影师冈本裕志收到了好朋友户篠洋的一封邮件,信中写道:「我想要死。」随后,他萌生了记录这位朋友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的经历的想法。在日本,每年大约有超过 50 万名学生在这场极度严格、高度结构化的求职大战中竞争。他们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有时甚至因此而引发精神疾病。「招聘」系列讲述了日本无数求职者故事中的其中一个。在本身就讲求集体利益的东亚文化中,竞争高效的商业社会对个体空间的侵蚀更加肆无忌惮。一方面人们的工作时间被延长,自由时间被削减;另一方面人们又被消费主义所裹挟,在这样一种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无限循环中,人们越是挣扎就越是疲惫。那些甘愿睡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的流浪汉们则变成了另一种「有闲」者。
Vincent Fournier《火箭推进剂#1,S1B 无尘房间,阿丽亚娜航天公司, 圭亚那太空中心(CGS),库鲁市,法属圭亚那》,出自「空间项目」系列,2011
展览的最后一章「下一章」对于未来社会做出了憧憬和预测。经过基因编辑之后的蝴蝶(Richard Wallbank《栓袖蝶突变体》);方形的苹果、看似是牛肉的猪肉和变种观赏鱼(赵仁辉「世界动植物指南」系列:《方苹果》《假牛肉》《莹光斑马鱼》);以及即将成为可能的太空之旅(Vincent Fournier《火箭推进器 #1,S1B 无尘房间,阿丽亚娜航天公司,圭亚那太空中心(CGS)库鲁市,法属圭亚那》「空间计划」系列)……所有这些如今看来还很新奇的科技与概念是否会成为不久的未来?展览最后并未给出答案。在我看来,策展人在直面当代的议题之中,也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尊重。Candida Höfer 的作品《奥古斯丁修道院圣弗洛里安图书馆III 2014 年》(2014)便是在提醒人们,面对当下生活的混沌,也许我们可以从古老的智慧中寻找当代生活的意义。
Höfer 拍摄的这座著名图书馆,位于奥地利圣弗洛里安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内部,大约建成于公元 819 年,馆藏图书 15 余万册。这座建筑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图书馆都是人类群居的根基。图片来自网络
在展览的出口处,是一张黑白照片,一条荒漠中射向前方的公路(Richard de Tscharner 的作品《与漠然共存》)。瞬息万变的当代洪流中,究竟哪一条线索会是抵达未知彼岸的途径?或许计算机先驱 Alan Kay 的话在提醒着我们,一味的驻足不前并不能得到答案:「不要预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了,而要以一种有原则的方式创造未来。」
未经tstyle.com.cn授权,任何单位、媒体、网站及个人均不得转载、摘编或者采取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已获得授权的内容,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对我方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转载请联系邮箱:copyright@huashengmedia.cn
撰文:Christine Smallwood 翻译:有译思 庄家豪 摄影:David Chow
请输入电子邮箱地址接收TMagazine每日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