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分时节,上海油罐艺术中心(TANK Shanghai)的正式开放,标志着上海市徐汇区黄浦江一处滨江地带 —— 如今统称为西岸 —— 近年来推行的「美术馆大道」计划又多了一个完成项。在它之前,西岸那条沿江蔓延超过 8 公里的龙腾大道上,同样经由历史工业遗存改造而来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场所已经落成多时,昔日曾带动经济发展后又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没落为铁锈地带的西岸,如今成了上海备受瞩目的新兴艺术休闲之地。油罐艺术中心的旧址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龙华民航机场,它始建于 1920 年代,因毗邻龙华寺而得名,1960 年代停止民航起降,自 2013 年开始拆除改建。油罐艺术中心的主体结构,正是废弃的龙华机场的五个机场储油罐。
在连接五个独立油罐的「超级地面」之下,是灵活开敞的室内展览及服务空间
不过于我而言,此次油罐艺术中心开幕预览行程的起点,是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一辆摆渡车上。我瞥见机场外围矗立的、标有「中国航油」的巨大储油罐群,它们被钢铁网墙层层包围,墙头上还缠着带刺的铁丝防盗网。油罐罐体在北方春天的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十分威严,拒人千里。面对这些仍在发挥原始功能作用的建筑体,我很难对其内外部空间进行想象。一旦它们被弃用,原有的建筑生命也就进入风烛残年的阶段,拆除或改造是最终归宿。在世界范围内,不乏诸多建筑改造的优秀案例,明星建筑师们将弃用的火车站、发电站、贮水库等体量,巧夺天工地重置成新的文化艺术空间,奥地利维也纳第十一区斯莫林区的四座圆筒形煤气储气罐,还曾在本世纪初被改造成商住多功能综合体。但在油罐艺术中心开始建设之前,改造储油罐还未有典型先例可循。于是,如何改造油罐就成了负责这个项目的 OPEN 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师李虎、黄文菁夫妇二人从六年前开始持续至今的课题。
在「超级地面」之上,美术馆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引人驻足停留
位于上海西郊的虹桥国际机场到油罐艺术中心的直线距离不到 15 公里,当初正是扩建后的虹桥机场逐步取代了无力起降大型飞机的龙华机场。如今,一度萎靡不振的后者在政策扶持与公众需求的双重庇护下重获生机,与热闹拥挤的外滩隔江相望的整个西岸地区,拥有了大面积的植被与众多文化、艺术、娱乐与户外空间,气质与邻岸迥然不同。我在媒体预览当日与隔天上午两度造访油罐艺术中心,适逢上海阴晴不定的时节,所以看到了阴雨淅沥和晴空乍现下的两种建筑风貌。被改造的五个白色油罐整体大致呈「S」状,与正门前名为「城市广场」的下沉广场一道,占据了油罐艺术中心北侧的绝大部分区域。在这片艺术基地的南侧,纵贯了大面积的「都市森林」,意在吸引鸟类和松鼠等动物的回归,尽管栽种其间的树木和花草仍处在需要人工精心呵护的阶段,但设计者为艺术和自然景观的融洽相处提供可行路径的初衷却已显露无疑。而如若不留心观察,隐藏在林地中被镜面不锈钢包裹的「森林画廊」就会被完全忽视。还有一间由废弃水泵房改成的小型美术馆,从造型到颜色,它都与不远处的油罐泾渭分明,名为「项目空间」,位于艺术中心东北角,看上去像是由一块块尖顶的不规则大型积木一字堆放而成的,外表面有规则地拼贴着狭长的钛锌板材料。据李虎介绍说,它的外观颜色会随天气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果不其然,第一天阴雨天下午,这座美术馆从背面看起来通体发黑,似乎还有磁石般的引力,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而第二天,它远远看去却是墨绿色,且在舒朗的天空下多了几分轻盈。
「草坪广场」位于 5 号油罐与「项目空间」之间,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场所
李虎、黄文菁夫妇带领的户外油罐导览路线,从整体位置居中的 5 号罐开始逆时针进行。我们冒雨踏上了联接这个五个独立油罐的「超级地面」(Super Surface)—— 一个覆土绿化的新地面,之上是一个高低起伏的公共艺术公园,之下是开阔的室内展览及服务空间,1、2 号罐相对独立,入口在新地面之上朝西而开,3、4、5 号罐被用作展览空间,入口均在新地面之下。5 号罐在体型上做了加法,它在东西向被一个长方体体量穿罐体而过,形成两个分别面对「城市广场」和「草坪广场」室外舞台,将会用作演出举办场地,是多功能的展览与活动空间。目前,由于这个展览空间中正在举办日本艺术团体 teamLab 的上海首次个展,所以两个室外舞台都进行了封闭处理。不过,站在位于「项目空间」和 5 号罐之间的「草坪广场」上,还是可以直面其中一个舞台的矩形边框,其线条刚毅冷峻,与背后拥有圆润廓形的油罐形成显著对比。
4 号罐的内部置入了立方体空间,成为适合架上作品装挂的、相对传统的美术馆,罐体上胶囊形的舷窗,是油罐外立面独特的表情
李虎走在一行人的最前面,他仅靠一件黑色冲锋衣防雨,帽兜遮住了半张脸,不时伸出手指这指那,提醒我们注意眼前巨大罐体建筑物上值得注意的地方。除却 3 号和 5 号罐外,其他罐体外表面上无规律分布的圆形与胶囊形舷窗令人印象深刻,几处圆窗内亮着灯,透过有些昏暗的雨帘看去,像是恶劣天气里奇异灯塔或游轮上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光,而我们,是在雨中疾步穿行于坡上小道的信徒。至于那些拥有优美弧度的胶囊形舷窗,从内向外看最为合适,第二天上午,我就在 4 号罐三层的临江露台上,目睹了为油罐艺术中心独有的黄浦江景色。我们最后登上了内部被挖空成圆形庭院的 2 号罐的屋顶平台,这个被设计为餐厅的罐体空间还未完工,据说将来会以机器人餐厅的面貌出现。我突然想到了电影《云图》中的星美餐厅,那里的服务员是机器人般的克隆人,她们严格按照固定指令行事,没有情感和灵魂……这般联想虽说荒诞,但在这片可以生发各种艺术可能的空间里,似乎也不算唐突。
在 2 号罐的屋顶平台上,可以看到同样未完工的 1 号罐,它的入口还处于关闭状态,在计划中会成为两层高的 Live house,支持优质的现场演出。紧邻油罐艺术中心北部的一处民用直升机场也会映入眼帘,一架白色橙色相间的救援直升机安静地停驻着,似乎永远没有飞起来的一天。李虎说,油罐艺术中心的设计与规划,也考虑到了直升机场对周围建筑的净空限高要求,所以原有的 7 个油罐中的两个和一座小红楼都已被拆除。如果说这处直升机场是对龙华机场历史遗迹的直接追念,那么油罐艺术中心等一批艺术机构的崛起,则带来了另一维度上的新生。
2 号罐的内部被挖空成一个圆形庭院,屋顶是可以欣赏江景的平台
进入油罐艺术中心三个主展馆的路线不止一条,可以从紧邻龙腾大道的 1、2 号罐旁踏上「超级地面」巡游一圈再遁入「地下」,或者在慢跑间隙从艺术中心背后的环江步行道穿越橄榄水池、项目空间和草坪广场秘密潜入,而最近的路线要先从台阶下去,走到「城市广场」中,就能看到被透明钢化玻璃门墙围住的地下空间。每条线路似乎都不急于把人领入展览空间中,而是让你不禁驻足停留,开始环顾周边,感受由天空、光影、地势、植被和建筑等组成的移步换景式的大地景观。哪怕我来回穿梭了几次最近的路线,城市广场入口台阶上填埋的黑色石子总能引发好奇:这里为什么要填上石子,它们都是黑色的吗,这些石子是从哪里来的,跟周围的小型雕塑之间有什么联系?李虎说,他们在做建筑设计过程中是将其视为大地艺术来规划的。这个愿景如今正在实现,重获新生的工业遗迹逐渐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超级地面上那随季节变化颜色的景观植被,以及大片的草地林地与不远处的滔滔江水,都为人提供了与自然对话的良机,并让人与世界在自然中重新相遇。
OPEN 建筑事务所在其宣言中提到,他们在寻找当前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能够改变人们及其生活方式的建筑的力量,并试图重构人造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基于此,李虎与黄文菁一直以来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设计公共建筑上,譬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UCCA 沙丘美术馆等便是在他们坚守的理念之下诞生的典型建筑。「我们选择参与设计公共性建筑的原因在于,这些建筑能让更多的人直接接触和体验,它们比较朴实,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李虎坐在油罐艺术中心 4 号罐 3 层办公区的沙发上略带疲惫地回答着媒体的提问,这一天,他几乎一直处在被提问的状态。在这对建筑师夫妇二人看来,公共建筑为创新提供了机会,且是内容、机制与模式的创新。黄文菁说:「我们不希望自己设计的建筑在造出来之后只存在很短暂的时间就消失了,建筑应该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如今,正式对外开放后,油罐艺术中心一时间成了西岸的热门目的地,它为人在世界的存在修饬一个恰当生活场所的意旨正在达成。
3 号罐的内部空间被完整保留,留以油罐的工业记忆和原始的美感,为大型的艺术、装置作品提供一个拥有穹顶的展览空间
超级地面之下,黑色地面与白色墙壁和罐体界限分明,围绕 3、4 罐体的坡道走廊是设计者为油罐提供的保护结构之一,它们层叠而上,将稳固性带给保留了罐壁的罐体。与此同时,天花板与外罐壁以玻璃缝道相接,既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罐壁的独立,也将自然光引入超级地表之下。据李虎介绍,保留下来的罐壁厚度比较薄,出于保护的需要,罐内的楼板和舷窗实际上都是独立的,只是看起来跟罐壁融合在一起而已。油罐的改造难度由此可见一斑。用作主要艺术展示空间的 3 号罐和 4 号罐在改造方式上大不相同。3 号罐的内部空间完整地保留了油罐的原本结构,穹顶的罐口被改造成一个可以投射自然光的天窗,在关闭罐内的人工照明后,会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给展览空间带来层次丰富的光影变化。目前,罐内正在展出阿根廷艺术家 Adrian Villar Rojas 的个展,名字很长,叫作「有时候你会想,在一个相互连接的宇宙中,谁在梦到谁?」如此宏大的设问似乎也只有在 3 号罐那高达 15 米的空间中才能得以解答。
我曾在沙丘美术馆那如裂变细胞的空间内遥想它是一艘搁浅在沙丘中的外星飞船,而在 3 号罐内也有类似的感受,它的穹顶像是倒扣的半球形雷达,中间的孔洞直接通往别的宇宙。Villar Rojas 的个展与 3 号罐的空间特质相得益彰,那些引用了遥远史前时期考古发现和现代文化,并对未来文明展开肆意构想的作品群落,是生长在时空交汇处的装置生物。黄文菁说,3 号罐带给她的第一感受是像走进了罗马的万神庙,穹顶的「眼睛」散发出神圣的光。这对建筑师夫妇对自然光的青睐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校园建筑,还是美术馆建筑,你总会留意到他们在屋顶、墙壁上开出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窗洞。李虎介绍说,3 号罐的天窗甚至还可以打开让外界的风和雨进来,罐内地表也为此设计了排水系统。4 号罐的内部置入了一个立方体并分为三层,曲面空间中有了平面展墙,形成了人们熟悉的美术馆基本形态。这里正在举办的是名为「建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展,13 位艺术家将自己不为人知、未完成或与其代表性创作大相径庭的艺术作品展现在两层空间内,展览试图让人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建设过程」的意义。但除了挂在白墙上的艺术作品,经过改造的油罐也提供了生动的艺术视角,透过各楼层的胶囊形舷窗看去,宽幅画框里展示了动态的西岸与上海景观,有忙碌的江中货船,有建设中的摩天大楼,有在油罐外寻找最佳拍照角度的人……罐内外的作品有着同一个思考方向 —— 朝向未来发展的时间意识。油罐艺术中心的出现,是崭新艺术文化景观的诞生,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在今后会怎样持续不断地为人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境遇与经历。
4 号罐三层的临江露台上,一个胶囊形的罐壁开洞创造出独特黄浦江框景
第二天,西岸的天空短暂放晴时,五个罐体一改前日的深沉面孔,轮廓清晰地出现在我和同行的摄影师面前。我开始注意到之前忽略的地方 —— 3 号罐的外表面与其他罐截然不同,它从内到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状态,横亘于 5 号罐之中的长方体空间拥有会反光的银灰色外衣,一些枯黄的植被间已经嫩芽丛生,草坪坡地上斑驳的新绿更是惹眼。站在更远的地方看,五个油罐俨然是在江岸边修建的「纪念碑」,它们会弥补我们一度缺失的与自然一体的感应,更容易让人花时间和有雅兴去停留。在我们开始拍摄不久,陆续有人举着相机出现,不论是拍人还是拍景,都意趣盎然,这片建筑群落进入了重生后的下一个阶段。
未经tstyle.com.cn授权,任何单位、媒体、网站及个人均不得转载、摘编或者采取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已获得授权的内容,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对我方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转载请联系邮箱:copyright@huashengmedia.cn
请输入电子邮箱地址接收TMagazine每日最新消息